15261151133
聚碳酸酯:產能擴張快,投資需謹慎
近幾年,我國聚碳酸酯產業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,產能不斷增加。雖然目前國內聚碳酸酯產能自給率還只有約50%,但行業正處于產能集中釋放期,預計2~3年內將迅速發展為供過于求的狀況。對此,專家提醒應警惕產能過剩,投資務必謹慎。
項目密集上馬
2005年之后,我國掀起聚碳酸酯的建設熱潮,生產商帝人、三菱、拜耳(現科思創)等先后在我國投資建廠。2015年,寧波浙鐵大風化工有限公司采用自有非光氣法技術新建的10萬噸/年生產裝置投產,改寫了國內無萬噸級以上自主技術聚碳酸酯生產裝置的歷史。
據中國合成樹脂供銷協會聚碳酸酯分會2018年8月發布的《2018中國聚碳酸酯行業發展藍皮書》(簡稱《藍皮書》)數據,中國已成為全世界大聚碳酸酯生產國。截至2018年6月底,我國聚碳酸酯產能由2013年的48萬噸/年增長至94.5萬噸/年,加上利華益去年7月投產的10萬噸/年產能,總產能達到104.5萬噸/年,約占全球總產能的20%。
據統計,2018年國內聚碳酸酯產量70余萬噸;凈進口量131萬噸左右,已連續10余年保持在百萬噸以上。
不過,未來將有大量產能密集釋放,填補這一供應缺口。僅2018年,就有不少相關項目簽約和開工建設:海南華盛新材料2×26萬噸/年非光氣法聚碳酸酯一期項目開工,吉化集團吉林星云化工、中沙(天津)石化、平煤神馬集團也分別簽約了24萬噸/年、26萬噸/年和80萬噸/年的聚碳酸酯項目。據不完全統計,目前國內有超過200萬噸/年的聚碳酸酯裝置在建或即將開始建設,還有近400萬噸/年產能正在規劃。
據中國合成樹脂供銷協會聚碳酸酯分會統計,到2022年我國聚碳酸酯產能有望超過300萬噸/年,年均增速可能達30%。僅以在建裝置統計,至2020年我國聚碳酸酯生產企業將達14家,2022年將超16家。
需求增速平穩
經過多年發展,目前我國已成為全球大的聚碳酸酯消費國。
《藍皮書》數據顯示,2017年我國聚碳酸酯表觀消費量180萬噸左右,占全球總消費量的40%以上。隨著國內經濟的平穩發展和供給側改革的實施,我國聚碳酸酯各應用領域消費結構沒有明顯變化,需求增速將維持在3%~5%。如果以增速4%估算,到2022年,國內聚碳酸酯需求量有望為210萬~220萬噸。加上進口,到2022年我國聚碳酸酯供應過剩。
警惕產能過剩
中國合成樹脂供銷協會理事長鄭塏表示,聚碳酸酯產能“井噴式”增長,一方面將推動中國聚碳酸酯產業的快速發展,大幅提高自給率,滿足國內市場需求。另一方面也會產生新問題,國內聚碳酸酯產能增長率與需求增長率的不對等,以及大量同質化項目重復建設,雖然可以滿足中低端產品大宗化的市場需求,但也可能會導致行業整體產能過剩。此外,目前在高品質和特殊性能的聚碳酸酯領域,仍然主要是少數幾家技術實力雄厚的外資企業的市場,國內企業尚未取得顯著突破。
對此,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在2018年5月發布的重點石化產品產能預警報告中,對聚碳酸酯提出預警。該報告指出,我國聚碳酸酯已連續4年保持了產能年均超過20%的增速,產能利用率也達到72.7%。但未來3年,國內聚碳酸酯項目集中投建,且下游電子電氣、建筑板材領域增長緩慢,傳統光盤受新傳播方式沖擊,對聚碳酸酯的需求也持續萎縮。因此,聚碳酸酯行業需謹防產能過剩。
鄭塏強調,聚碳酸酯行業應正視目前產業發展的真實情況,理性投資,避免出現巨額投資血本無歸的情況,聚甲醛行業因過度投資造成的惡性競爭當為前車之鑒。
“率捷咨詢”所推送文章,不代表本公司觀點。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與原作者取得聯系。若涉及版權問題,煩請原作者聯系我們,與您共同協商解決。
Copyright ? 常州辛格里達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蘇ICP備2021041712號-1 【免責聲明】